這樣的標題夠聳動吧...什麼叫做〔孩子還是要[教],但是不是那樣〔教〕〕?
這是在我〔終於〕看完下圖這兩本書後的主要感想。我說〔終於〕是因為真的看了很久,有孩子後自己時間變少了,閱讀也不像以前一樣可以不受干擾,都得分批分次地閱讀,運用可用的時間,連上大號的時間也不能放過,才終於把這兩本書讀完。
而我的讀書心得則要從我婆婆談起,這也挺詭異的吧...
我婆婆是傳統的農家婦女,在雲林鄉下地方長大,自幼生活困苦,她的父親很早就過逝了,五個兄弟姊妹也都是很辛苦地長大,撿拾田裡農夫不要的農作物當食物,辛苦做苦工幫忙家計。我婆婆跟我公公相親結婚後,夫家雖然有農地,但是是只能種植甘蔗地瓜等作物的旱地,她也是很辛苦幫忙田裡事務,也會出外到建築工地做苦工賺錢。當夫妻倆都只能很辛苦於應付生活基本開銷的時候,我想真的沒有人有時間可以注意到孩子的教育問題,還好我先生也爭氣,至少大學畢業了,雖然他常跟我回憶他國一第一次英文考26分(他到現在還印象深刻)...
就因為我婆婆這樣的原生家庭與這樣的過去經驗,她常會跟我說,孩子有自己的命,一點草一點露,總會走出自己的路;雖然她很強調我公公生前最注重教育,要好好栽培孩子,若孩子有能力,拼老命也要供應他到不唸為止;但是她也常說,孩子〔顧靜就好〕(台語),意思是說孩子只要不要哭不要唉,就可以了;她也常誇讚誰家的孩子都可以自己玩很久,大人都很輕鬆,根本都不用顧...。
就是這樣,我一直想,孩子到底要不要〔顧〕? 到底該不該〔教〕? 是不是讓孩子自然發展,他們就會自己長大? 就像我先生,雖然從小爸媽對其學習課業的幫助不多,他不也順順利利大學畢業了? 是不是要像我婆婆常誇讚的我大姑的兩個女兒一樣,就〔放在那裡,都不用顧〕,是不是這樣孩子就會自然長大,自然上學,自然就會讀書會考試,自然就唸大學,自然就可以有快樂的人生?
在看過〔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〕跟〔史賓塞的快樂教育〕這兩本書後,我想我知道答案是什麼。就是我的標題,〔孩子還是要教,但是不是那樣教〕。
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第一個老師。身為第一個老師就應該盡責〔教〕孩子,不是放著自己玩就好(當然還是有自己玩的時候),孩子不會自己長大,父母要給予基本需喝拉撒的滿足,也要試著創造一個環境,讓孩子有更多刺激,有更多機會學習。這個〔教〕不是單純ㄅㄆㄇ或123等智能學習的教,這個〔教〕應該是〔寬廣領域〕,是整體的〔教〕,除了我說的〔德智體群美〕之外,還有孩子必須親身體驗的〔自然社會人文生命...〕等。
所以,基本上我還是不贊成我婆婆〔顧靜就好〕這個哲學,父母有其應盡的義務與責任,父母的責任不是努力賺錢把孩子送到幼稚園或補習班讓老師教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進行教導這個工作,而這個工作並不輕鬆,要教的東西相當多,品行、操守、習慣、生活常規、國英數理、自然、地理、人文、宗教、音樂、藝術、情緒表達、心理調適、溝通技巧等等,這些通通都是父母應該想過要怎麼教,且應該要教導孩子的。
但是,〔孩子不是那樣教〕.....。現今許多父母的方向都搞錯了,為了促進孩子語言發展,買了一堆CD童話音樂書,買了一堆英文教學DVD,或是不惜花下十多萬買教材,為的就是跟公主家的小安安一樣兩歲會唸A~Z,不只如此,廠商看準我們這些孝子孝女的家長,又推出什麼魔法筆、閃字卡、或是標榜專為幼童設計的電腦教學影片系列....,基本上我的感覺是,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,教孩子的重點不應該在〔教材〕,而是在父母的〔心〕......。
若是家長有閒有錢,買了動輒上萬的教材後,不只不會強迫孩子使用,也有好好陪孩子一起使用,那我跟這些家長拍拍手;但是我想許多家長都是〔花錢買心安〕的,因為對自己的能力不具信心,擔心自己無法教導孩子,所以就把孩子放到電視或電腦前面,叫孩子自己看著DVD,有問題再問,如此這般家長才有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。有些家長則是怕孩子輸在起跑點,所以想到就叫孩子去看書,或是塞給孩子一些號稱有教育意義的玩具,叫孩子自己玩,但是家長自己的眼睛卻盯著螢光幕捨不得移動..。
家長應該〔更深刻〕地參予孩子的教育,家長自己可以更有心,也可以更用心。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,沒有識字卡也可以學著認招牌,學著在報紙雜誌上認字;不用把孩子推到電視電腦前,去超市可以看蘋果學大小,看食品包裝學英文;不要期待學校老師教孩子怎麼分享怎麼輪流,這些在生活中就要自己教。家長英文不好沒關係,應該做的是跟孩子一起學,不是站在原地做白日夢,期待孩子可以把英文學好;家長沒有音樂素養沒關係,應該做的是跟孩子一起享受音樂認識音樂,不是花錢送補習班,自己在那裡期待孩子學會鋼琴小提琴...。家長要跟孩子一起學習,一起長大。
所以,〔孩子還是要教,但是不是那樣教〕。至於有哪些〔可以怎麼教〕的小技巧,家長就得多閱讀,多做筆記,融會貫通,再加上自己的用心,就知道可以〔這樣教〕啦!!
留言列表